寓“绿”于教 让自然教育扎根学校教育与生态建设
【资料图】
盛夏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风景如画,苍松翠柏矗立其间,河面蜿蜒波光粼粼,目之所及皆是绿意。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门源,一堂特别的生态课正在进行,珠固乡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眼中的祁连山国家公园。(8月3日 《光明日报》)
“一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提出,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你看,在你我身边,总有一些人深入学校、进入社区或是厂矿企业,用志愿者的身份,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讲述着关于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人从生活的点滴出发,细节入手,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从2018年开始就陆续在祁连山南麓的祁连、天峻、门源、德令哈等地设立生态学校,开设生态课程,并采用“保护地+自然教育机构”合作的模式探索和推广自然教育,仅2022年就累计开展品牌自然教育活动20余场(次),受益人数10余万人次。无独有偶,在杭州,生态环境局与教育局还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班,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的引导,并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多了解自然,从而发自内心地关心自然,且能够自觉行动起来保护自然。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全面成长的主阵地,而自然教育重在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通过接近自然体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意味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等自然教育无疑是学校教育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昭示着充分发掘自然教育的多重育人功能,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等生态文明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正如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所说:“每次看到孩子们在她组织的自然教育课堂上亮晶晶的眼睛,她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青少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将决定他们未来参与自然保护行动的程度,只有让他们真正见识了自然的美好,才会自觉地加入保护自然的队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尤其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是着眼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价值功能。因此,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期待各地结合实际,并根据学生需求,多样化探索自然教育进课堂、进实践的新模式,构建起新时代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常态化融合机制,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刘纯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