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剧通胀?厄尔尼诺会带来哪些经济逆风?|厄尔尼诺卷土重来
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连续两天打破纪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3日全球惊呼“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天”,结果纪录立即被打破:5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7月4日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天。
数据显示,7月4日地球表面日平均气温达到17.18摄氏度,3日为17.01摄氏度,超过了2016年8月创下的16.92摄氏度的纪录。
不过,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看法,厄尔尼诺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
若高温持续,将对全球经济和生产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将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又有哪些大宗商品值得重点关注?
根据彭博经济研究的分析显示,不利的天气状况通常会加剧通胀,拖累经济增长,进而加大滞胀风险。
“通胀上升主要是由于与天气有关的供应限制,因为干旱和洪水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和渔业,并切断了采矿等的通道。”彭博经济学家斯卡太维尔(Bhargavi Sakthive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然而,由于贸易和金融的联系,可能会有相当大的溢出效应。"
她补充道:“能源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减少而导致的需求增加。”
加剧通胀
斯卡太维尔和另外一位彭博经济学家冯罗耶(Bjorn Van Roye)合作,就厄尔尼诺现象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进行建模,在研究中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石油和非燃料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并对供应链造成严重干扰,从而导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长下降。
厄尔尼诺现象指当南方涛动指数(SOI)降至-8以下时,会影响太平洋的压力系统,并可能扰乱热带和南半球的天气。
研究显示,美国和欧元区的年度通胀率可能因此上升0.2个百分点。不过,在过去一年通胀率极高的背景下,这种幅度并不算大。
“鉴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专注于控制通胀重返目标,这也不是什么好消息。”斯卡太维尔认为,这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更大,“我们的分析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使阿根廷和巴西的通胀率上升近0.75个百分点。印度和菲律宾的通胀可能再上升0.5个百分点。阿根廷和印度的GDP年增长率也可能受到0.5个百分点的打击。对于增长率在6%-7%之间的印度来说,这不过是减速。但对于步履蹒跚、渴望增长的阿根廷来说,这会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往往会在世界不同地区引发干旱、风暴或飓风。这将直接影响大宗商品供应,导致价格上涨,并推动通胀加速上升和经济增长下滑。“对于通胀而言,我们发现,相当于SOI异常值减少一个标准差的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阿根廷和巴西的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上升0.75个百分点,印度和菲律宾则上升0.5个百分点。对北半球国家的影响要小得多,因为这些国家的CPI篮子中食品所占比例较低。”斯卡太维尔表示。
此外,在极端天气事件中,大宗商品供应受到冲击以及能源价格上涨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我们发现,印度和阿根廷的GDP年增长率可能下降近0.5个百分点,而秘鲁,澳大利亚和巴西的GDP增长率可能下降0.3个百分点。相反,受益于油价上涨的沙特的增长率可能获得0.2个百分点的提振。”斯卡太维尔表示。
殃及大宗商品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的交易员主要关注一些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商品。
譬如,6月,大米期货触及近15年来的最高点,印度、泰国和越南这三大出口国今年已经经历了创纪录或接近创纪录的高温,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天气往往会变得更热、更干燥。由于预计会出现水资源短缺,泰国在5月时要求农民今年只种植一种而不是两种作物。越南已经陷入干旱,这也影响了罗布斯塔咖啡树的产量:越南是速溶咖啡豆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上周,罗布斯塔咖啡豆期货合约触及2008年推出以来的最高价格,今年已上涨60%。
根据历史性研究,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似乎是可以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15年的计算显示,在发生后一年内,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近14%,非燃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5%以上。但 12个月内总体通胀的最大增幅仅在1个百分点左右,并且仅限于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受影响最大的国家。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今年延长了研究时间范围,并估计有记录以来第二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即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在五年内给全球造成了5.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不过,自那时起,全球发生了较大变化。距离该报告发布已经有8年时间,而全球持续变暖。一方面,全球变暖加剧了欧洲、东南亚和美国部分地区的干旱,其中一些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还会加剧;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也为更严重的洪水创造了条件,因为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就会增加7%。
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湿润条件下受益的农作物现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被淹没,如因缺雨而遭受重创的美国大豆。
同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天气对播种、生长和收获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唯一的经济考虑因素。基础设施可能会因极端天气而遭到毁坏:例如,去年初,洪水冲毁了向西澳大利亚运输粮食的唯一一段 30公里的铁路。
此外,上一季收成令人失望,加上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这都可能促使全球的一些生产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譬如,2022年,印度就禁止出口碎米,这些限制大部分仍然存在。同年,随着国内食用油价格飙升,印度尼西亚暂时禁止出口棕榈油。
世贸组织(WTO)在4日最新发布的关于二十国集团(G20)贸易措施的贸易监测报告中就指出,2022年10月中旬至2023年5月中旬,G20经济体对货物采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大大多于贸易限制性措施。
其中,关于粮食、饲料和化肥的一些出口限制仍然存在,损害了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可预测流动性,并在粮食可负担性仍然是全球主要关切的情况下加剧了价格波动。
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旬,WTO成员仍有63项关于食品、饲料和肥料的出口限制。俄乌冲突、疫情余波、极端天气以及粮食和能源价格高涨继续造成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而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蕴藏着潜在的供应冲击,并有可能在明年推高价格。
标签: